〈藝數∞星體〉DIY設計分享


  20145月份發行的《科學月刊》,主題為科學與數學遊戲,如圖一,為使讀者在親近科普之時,不僅能坐而鑽研,更能起而操作,故特別規劃隨刊夾贈一份〈藝數星體DIY,如圖二,讓大家親手體驗看得到也摸得到的立體幾何之美。本文即介紹該款DIY的數學結構與美編設計。




圖一、《科學月刊》533期的封面設計




圖二、〈藝數星體〉DIY設計全貌


一、大衛之星
平面上,最基本的形狀是三角形。若把兩個正三角形一正一反地擺放在同一個中心點上,可得一個大衛之星David’s Star),如圖三藍色框。此一圖像不僅出現在以色列的國旗上,更是貫穿《達文西密碼》全劇的關鍵伏筆。作者丹布朗將大衛之星的圖像,解構成是代表男性的刀刃符號「」,與代表女性的聖杯符號「」的完美結合。若從結構上分析,大衛之星也可看成是中央放置一個正六邊形,再從其各邊分別向外凸出一個正三角形的組合,如圖四,故在國內常見學童稱之為六芒星




      圖三、大衛之星的正、反三角解析  



             圖四、大衛之星的正多邊形組合



二、八星體
空間中,最基本的立體是三角錐(即四面體)。若把兩個正四面體一正一反地擺放在同一個中心點上,可得正四面體的自對偶組合體,如圖五。若從結構上分析,該立體的主角也可看成是中央放置一個正八面體,再從其各面分別向外凸出一個正四面體的組合,如圖六,故本文稱之為「八星體」。




   圖五、正四面體的正、反組合體



圖六、正八面體凸出正四面體示意圖


三、3David’s Star
在正多邊形鋪地磚的種類中,正三角形與正六邊形可交錯拼貼,填滿整個平面,如圖七,故而該種平面鑲嵌的結構,也可解說是每三個大衛之星,層疊共用一個正三角形的組合,如圖八。
  

圖七、正三角形與正六邊形交錯鋪地磚   




   圖八、大衛之星重疊交織平面之解析


無巧不成書,在正多面體充填空間的種類中,正四面體與正八面體也可交錯拼組,填滿整個空間,故而該種立體鑲嵌的結構,也可解說是每四個八星體,層疊共用一個正四面體的組合。讀者若有機會行經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,建議可在露天音樂台的金字塔鋼棚結構中,來一趟「肉粽」(正四面體)、「鑽石」(正八面體)與八星體的另類尋寶之旅。

由於空間中的八星體與平面上的大衛之星有如此漂亮的對應關係,且八星體還可以在平面上垂直投影出大衛之星,故筆者大膽賦予八星體一個獨創的英文名稱:3David’s Star
四、藝數星體DIY
八星體是筆者設計的第一款刀模印製的DIY,首見於2003年羊年,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出的元宵節科學花燈活動。今將 Logo設計上的「8」字改以無限大「」的符號呈現,如圖九,藉以傳達其交織重疊、填滿空間之無限想像。




  圖九、〈藝數星體〉Logo設計 




         圖十、大衛之星重疊交織平面之解析


此外,為了搭配正八面體凸出正四面體的幾何結構,筆者特地仿照謝爾賓斯基三角來構圖(註一),以突顯其2D的圖像變化與3D的碎形鷹架。至於色彩的應用,為了強調同一顏色的共平面三角形或平行平面的特徵,故改以四色處理,割捨舊版要傳達正四面體自對偶組合的兩色設計,如圖十。這次真正創新的嘗試,是在八星體每個角錐的頂點附近,新增三道刀模壓痕,如圖十的虛線位置。若將之局部反摺山、谷線的方向,便可凹陷得各式正四面體的截角組合,如圖十一。 





 圖十一、八星體兩組正四面體頂點的凹摺變化



實作體驗時,建議先從這次特別附加設計的菱形零件當練習,先選取EF零件可黏組成一粒粽子,再選取ABCD零件可黏組成一顆鑽石(註二),最後利用八星體的「Z」字形展開圖,依預留邊的數字順序,搭配谷線與山線的凹凸變化,挑戰八星體模型。而一開始完成的粽子與鑽石,不僅可用以觀察、理解正八面體凸出正四面體的共平面現象,還可與八星體組合,確認充填空間的結構關係。若有各式凹摺立體,還可彼此疊羅漢,一同欣賞八星體凹摺演變的律動美感。

【備註】
註一:在數學的碎形(Fractal)領域裡,謝爾賓斯基三角形謝爾賓斯基地毯(正方形)是以波蘭數學家謝爾賓斯基(Waclaw Sierpinski,1882-1969)命名,參見維基百科「謝爾賓斯基」條目。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8%86%E5%BD%A2
註二:若特別調配ABCD四片零件的位置,可進階拼組完成每個頂點都可見紅、黃、綠、藍四色的正八面體。

【相關閱讀】
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「動手玩科學」部落格/《發現月刊》:
1)彭良禎,〈大衛之星趣味數學教學設計分享〉(2013/03)。http://ytsorg.blogspot.tw/2013/03/math-magics.html#more
2)彭良禎,〈端午Puzzles饗宴~「粽形魔術方塊」Fun手玩(上)〉(2008/06)。


文.國立台灣師大附中數學科教師 彭良禎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