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th.magics魔數~2011國科會科學季-未來科技狂想曲


(圖一)2011國科會科學季探索大未來的入口場佈

睽違一年的國科會科學季活動又回到台北的自由廣場了,今年雖為國際化學年,但本次的主題難得不再跟隨國際流行,而是以「未來」為主軸,展示內容依循現今的科學技術,分成生活、教育、醫療和探索等四大題材,從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等面向與民眾虛擬互動。

展覽既以未來與科技為題,設計當然少不了低碳、環保與科幻等概念,因此,海報上頭的標題與展場入口處,皆可見一個大大的三環莫比爾斯Möbius)的金屬結構體(圖一),藉以傳達永續與循環的意向。無巧不成書,此一構圖恰與荷蘭版畫藝術家艾薛爾〈結〉中的一幅設計結構相對稱。(註一)細讀艾薛爾的創作導讀,想必是活動設計或美編人員曾經鑽研過艾薛爾的藝術發想,因而得以在半個世紀後的台灣,透過科學季的「未來」活動艾薛爾隔著時空Q & A

在展場外的「時空迴廊」上,可見一排利用「反透視」原理,精心設計的立體櫥窗列車,但幾乎不見路過的民眾或觀光客會自動久佇端詳,可惜展示櫥窗的體積過於龐大,影響了視角觀察的整體性,以致此一突破性的視覺設計,並未達成原定產生的「漂浮效果」。建議設計與佈展單位應參考今年春季,從高雄紅到台北的「3D不思義」特展裡的〈搖晃的街道〉(圖二),有時捨棄大而浮華的設計,改以小而美、小而巧的創作呈現,反能坐擁吸睛之效。

(圖二)當觀看者移動視線時,〈搖晃的街道〉也會跟著左右搖擺。


走進展場,便可見發放導覽摺頁的「未來總部」的設計非常時尚,也非常數學,處處是多彩的三角形泡模結構(圖三),此一構思還延續到每個小展區的解說版造型。而較讓人感到驚喜的呈現,是解說版結合物理光學的光柵設計,一次將中文、英文與日文的解說文字印製在同一區塊來呈現(圖四),此一應用概念雖已行之久遠(類似的設計早見於墊板或貼紙的圖文上),且閱讀起來有點辛苦(需不斷地調整視覺觀看角度),但用之於國內大型展覽活動仍屬首見,且如此國際化與科技化的多元包裝呈現,對於本次科學季欲傳達的現代感與未來風,確實達到了加分的效果。

(圖三)「未來總部」服務台的背景設計很數學
  

(圖四)利用物理光柵效應呈現的中、英、日三語合體的解說版


說起未來,並無所謂的標準答案,因為任何的「狂想」,都可能是未來的設計「藍圖」。就如同小時候《科學小飛俠》卡通裡構思的「通訊手錶」,不就是現代對講機或手機的「前身」?這次科學季雖以「未來」為方向,但整體的展示內容,並非純粹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呈現,而是充滿學理,依據國內產、官、學現正合作研發的趨勢,所擘劃的未來發展輪廓。以借用電影片名「蜘蛛人」的衣著展區為例,未來將出現成語「天衣無縫」所言的沒有鈕扣、不用拉鍊、更不需織縫的一體成型的「噴雕」服飾。但更勝一籌的未來天衣,還可將穿著者的體溫熱能儲存為發光能源。而突破性的「未來櫥窗」所展示的服飾色彩或紋路,更可如同變色龍般自由投射,再加上模特兒是真人上陣,總是讓大小民眾驚喜連連,以致懶骨頭椅上總是座無虛席。若能進一步仿照街頭藝人的定位與互動,相信更能讓參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2000年起,國科會每年選定一項科學性議題辦理「科學週」活動。今年的「科學月」活動特別有行銷宣傳的概念,不僅開幕記者會由國立中央大學請來兩位知名的校友藝人幫忙代言,拍了約30秒的電視廣告短片,其他的媒體相關報導也不惶多讓。此外,還有精心設置且內容完整豐富的正式官網資訊,可讓眾先行神遊,真不失為一場以「科技」為名的特展定位。(註二)

今年主辦單位將策展時間(10/14~11/250900~1800)刻意避開了暑假的熱門檔期,而改排在學生在學期間,但由於各個展設的場地無法容納眾多學生一起駐足停留,且搭配活動規劃的DIY操作也只安排在例假日,故並不適合學校安排大規模的校外教學。不過今年的設置手法前衛且內容新穎,除網路瀏覽之餘,仍值得鼓勵學生利用假日親臨參觀、體驗。

(註一)該作品內含三個三環的莫比爾斯結構體(圖五)艾薛爾在其導讀說明的最後曾留下伏筆:「身為一位設計家在此不再多談,總希望未來能在它身上再多添幾筆。」圖片來源:The Official M.C. Escher Website,點選「Picture Gallery+1955-1972

(圖五)knots1965,彩色木版畫,43×32cm



(註二)2011國科會科學季~未來科技狂想曲官」方網站http://www.2011future-tech.com/更多活動影片或報導資訊請上You Tube查詢「未來科技狂想曲」。

【相關閱讀】
1.   艾薛爾,《艾薛爾的幻覺藝術》,ISBN3-8228-9152-5
2.   彭良禎,〈艾薛爾的藝數幻化~五部曲Möbius〉,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《發現月刊》,第100期(2004.12)。
全文詳見藝數新視界http://blog.yam.com/ponpon2/article/34505935


文.國立台灣師大附中數學科教師 彭良禎

留言

熱門文章